曹爽的奢侈与失策
曹爽一直以谨慎厚重的形象示人,作为曹魏宗室中的一员,他从年轻时便以“谨重”著称。从他一步步夺取权力的过程来看,确实可以看到他的稳健战略。首先,他掌握了皇宫卫队的指挥权,随后又通过控制尚书台,逐渐稳固了自己在中军系统中的地位,接着他进一步渗透到地方军区,脚步虽然缓慢,却稳妥无比。通过这些手段,他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。与此同时,司马懿虽然参与了几次伐吴的战役,取得了不小的声望,但整体上,他似乎并没有过多的主动权。
然而,随着司马懿的隐退和太后的软禁,曹爽的权力不断膨胀,这也让他产生了变革。最初的谨慎和稳重逐渐被享乐主义所替代。曹爽开始对奢华的生活产生兴趣,饮食、车马和服饰都追求与皇帝相媲美,甚至有些模仿皇帝的“乘舆”。他不仅在饮食、生活方面极尽奢华,甚至私自带走了曹叡的几位才人,充实后宫,手段极为霸道(他不仅私取了七八名才人,还把大量精英人才与贵族子弟占为己有,完全无视当时的政治规矩)。他还擅自调动太乐乐器,动用武库禁兵来处理个人私事(太乐乐器被擅自调取,禁军也被指使进行私活)。
曹爽的心腹,如何晏等人,也在这段时间大肆贪污受贿,甚至将洛阳和野王的典农地区土地作为自己的产业(晏等人专政,肆意割占土地,甚至分割了大量土地作为私产)。曹爽和他的亲信们,生活奢靡,纵情享乐,常常沉浸在宴会和欢声笑语之中,这种腐化的风气迅速蔓延。虽然许多老臣并不完全是清廉之人,但他们的行为相较于曹爽的奢侈放纵,还是显得相对有些节制。
展开剩余66%例如,蒋济,四朝元老,曾在担任护军时,便因贪污而广为人知,洛阳城内传言纷纷,甚至流传着他要求千匹马的笑谈。司马懿对此也常常拿他开玩笑,蒋济虽有口难辩,仍以“洛阳物价过高”为由试图为自己辩解。尽管如此,大家都心知肚明,这些老臣与新贵的区别,并没有太大差距。
曹爽最致命的错误在于,他未能保持足够的谨慎,动摇了太多老臣既得的利益。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老臣,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损,纷纷发出了不满的声音,这也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。具体来说,曹爽得罪了不少老臣,其中包括卢毓、钟毓和王观。卢毓曾因指责司隶校尉毕轨被调离尚书台,而钟毓则因在伐蜀问题上与曹爽产生分歧,被降职为侍中,最终甚至被赶出朝廷。此外,曹爽还因对王观的法度严格要求而将其调任为太仆,这一系列的调整,激起了许多老臣的不满。
其中,孙礼和蒋济的情况尤为特殊。孙礼作为曹氏三朝的老臣,曾一度在曹爽的军事战略中担任重要角色,但由于与曹爽的矛盾激化,孙礼被逐出中央,派往荆州和冀州等地担任职务。而在孙礼与曹爽的矛盾中,曹爽不仅受贿而且失去了判断力,最终导致孙礼的愤然辞职。
蒋济与曹爽父子是至交好友,但曹爽并未重用蒋济,而是将他升为太尉,将弟弟曹羲提拔为中领军。这一安排让蒋济心生不满,愤而上疏批评曹爽擅自改动法度。这一系列的举动引发了曹爽身边老臣的不满,形成了严重的内部分裂。
然而,曹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。虽然他表面上看似处于权力的巅峰,但他并未能够完全掌握局势。对于这些年长的老臣,他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理解,以至于这些曾经为他奋斗多年的老臣开始心生怨恨。
更重要的是,曹爽忽视了司马懿和司马家的势力。在他眼中,司马懿已年老体弱,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司马家真正的底蕴和潜力。特别是司马师,作为曾经的中护军,他不仅拥有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,还通过整顿军队和选拔人才,积累了大量的忠诚支持者。这些人在禁军中,成了司马懿的强大后盾,也成为了高平陵政变爆发的关键力量。
尽管曹爽在初期对内政的把控做得不错,但他低估了司马家和这些老臣的潜力,最终成为了政变的牺牲品。无论是他对司马懿的轻视,还是对身边老臣利益的漠视,都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。
曹爽的疏忽和自大,为后来的权力更迭埋下了伏笔,而在高平陵政变中,他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-倍悦网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