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原本只存在于段子中的“付费上班”竟然真的实现了!
杭州一家企业登上热搜,以每天30元的费用吸引求职者,两个月内成功招揽40人。
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,这类企业并不少见,遍布全国各地,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小城均有分布。
从年轻人的玩笑话,到如今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,人们为何会选择付费上班呢?
原本以为付费上班只是个笑话,没想到竟然变成了现实!
杭州一家企业引发关注,不是因为薪资待遇优厚,也不是因为技术领先,而是因为员工需要付费来上班。
每天支付30元,公司仅提供一个办公桌,不提供食宿,甚至一个月也没有工资。
然而,这样一家看似荒唐的企业,却并未遭到舆论的谴责,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——“假装上班公司”。
这家企业没有绩效考核,也没有考勤制度,员工可以随意摸鱼、休息。
甚至你可以对着老板发脾气,老板也只能笑脸相迎。
据公司创始人陈先生介绍,这个创意最初来自一号员工小储。
当时,小储打算创业,便想起了之前和朋友闲聊时提到的“假装上班”概念。
专门为那些暂时找不到工作,又不想让家人担心的人提供一个场所,让他们付费上班!
于是,小储起草了一份计划书交给陈先生,而陈先生刚好有一间空置的办公室。
就这样,这家“假装上班公司”正式开业了!
虽然名字和业务听起来有些荒诞,但确实吸引了不少人。
开业两个月,已经有40人报名上班。
其实,这类“假装上班公司”如今已经不算罕见。
从北上广深到三线城市,大大小小的“假装上班公司”已经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。
来到这里的人,动机各不相同。
有人不想真正上班,有人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,有人不适应居家办公,还有部分创业者。
有网友表示,来这里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,先待一段时间。
对自由职业者而言,这里或许能激发更多灵感。
还有一些人经过比较发现,这里比图书馆、自习室学习更划算。
于是,他们愿意花钱来这里上班。
对于这种新型工作模式,外界或许认为这只是年轻人的玩梗。
但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却并不简单。
今年初,两会期间,霍启刚的一项提案引发热议。
内容聚焦于反内卷,直指当前日益严重的职场内卷现象。
他主张通过法律手段遏制过度内卷,释放生产力。
希望年轻人有时间消费、交友,有空带家人外出旅行。
长期以来,996等工作模式成为许多企业的常态。
一些公司宁愿将繁杂而无意义的任务层层加压,也不愿给予员工更多自由。
更有甚者,把原本需要两个人或三个人完成的工作,压在一个人身上。
打着提升能力的旗号,实际上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。
在这种环境下,员工不得不卷,不卷就可能被辞退。
于是,越来越多人陷入忙碌,越来越多岗位被取代。
尽管经济持续发展,但年轻人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。
霍启刚的提案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让年轻人不再过度劳累,释放他们的潜力。
而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的出现,也源于年轻人就业难的现实。
内卷愈演愈烈,卷不动的人只能退出。
但又不能完全无所作为,为了避免家人担心,于是有了“假装上班公司”。
事实上,我国的内卷现状让人不禁联想到日本和韩国。
在日本,很多人下午就早早下班,却不愿意回家。
他们宁愿在居酒屋坐到深夜,也不愿提前回家。
因为家人会觉得下班太早意味着不被公司重视。
甚至有些人没有工作,整天在外面游荡,与国内的这类人群如出一辙。
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卷。
而在韩国,内卷现象更加严重,学生之间流传着“三上四下”的说法。
每晚只睡三小时就能考上好大学,睡四小时则可能落榜。
即便毕业之后,也必须拼命努力,进入大财团才能实现人生逆袭。
如此严重的内卷,韩国的未来又在哪里?连生育的时间都没有了!
如今,日韩社会越来越卷,财富越来越集中,年轻人越来越难找到工作。
我国虽然尚未达到如此程度,但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的出现,何尝不是一种年轻人的自我调侃。
上不起班、找不到工作,只能花钱上班,这样的事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,又有谁听说过呢?
当然,这类公司也并非没有风险。
部分企业为了盈利,还提供“代缴社保”“伪造实习证明”“制造工资流水”等服务。
看似方便,实则隐患重重,涉嫌伪造劳动关系,已有官方媒体公开批评。
总之,假装上班看似轻松美好,但还是要格外小心,谨慎对待!
参考信息源:[1]官方媒体:2025年07月31日 中国经济网《付费上班,每天30元!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火了,律师提醒→》[2]官方媒体:2025年07月31日 潇湘晨报《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火了,付费上班靠谱吗?》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,细节可能存在润色,请理智阅读,仅供参考!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,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!如存在疑问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相应调整。
倍悦网-倍悦网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