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东镇四知村的孩子们,最近迎来了一群特别的老师!他们是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支教团,带着满腔热情,走进这个小村庄,开展了一场为期十多天的志愿服务活动。这群年轻人不仅教课本知识,还把课堂变成乐园,让孩子们在笑声中爱上学习,点燃梦想!
支教团的老师们一到村里,就忙着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课程。语文课上,代老师把枯燥的语法变成了“病句诊所”。他拿来20组错句,让孩子们当“语法小医生”,找出毛病,课堂上笑声不断,孩子们抢着回答,个个都成了“诊断高手”。这种互动方式,让复杂的语法变得简单有趣,孩子们学得快,记得牢。
数学课也不甘示弱。张老师把分数运算搬到生活中,教孩子们通过分蛋糕、测距离来理解公式。他还设计了12个“超市小账本”案例,让孩子们算账、比价,抽象的数字一下子变得接地气。孩子们算着算着就明白了,数学原来这么贴近生活!
英语课更是花样百出。针对三年级的小朋友,老师们用字母操、卡片游戏教字母,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。四年级的学生则体验了“英语角”,通过动画短片模拟购物、问路等10个场景。村里有个叫王同学的孩子,以前学英语总是“哑巴”,这次在情景剧里当起了“小导游”,用流利的英语介绍家乡景点,自信心爆棚!
美术课上,苏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启了“色彩三部曲”。从认识红黄蓝三原色,到分析MV画面,孩子们最后画出了《我心中的四知村》。28幅画作里,有金黄的麦田,有青砖灰瓦的老宅,还有高铁穿过村庄的未来畅想。这些画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,也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。
手工课简直变成了创意大舞台。孩子们用扭扭棒做出了36件作品,有项链,有玫瑰花,个个都精致漂亮。12个孩子还把亲手做的礼物送给了支教老师,里面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。看着孩子们认真的小脸,老师们感动得眼睛都红了。
这次支教活动不只教课本知识,还特别注重艺术和实践。老师们设计了“基础课程+艺术启蒙+实践创作”的模式,既帮孩子们打牢基础,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和创新能力。整个活动持续十几天,支教团教了42节课,服务了120多个孩子,收到58件手工作品和32封感谢信。
秦东镇的这次活动,只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小缩影。镇里计划和高校继续合作,建一个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。以后,不仅有大学生志愿者,还会有本地老师和返乡青年加入。这样的模式,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,也让村里的教育氛围越来越浓。
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笑脸,是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。支教老师们用青春和热情,点亮了四知村的教育之光。数据显示,全国像这样的支教活动越来越多,2024年全国高校支教人数已超过10万人,覆盖乡村学校上千所。这说明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乡村,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未来。
这些支教活动,让人想起小时候村里来了新老师的场景。那时候,一块黑板、一支粉笔,就能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期待。现在的支教老师们,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教学方式,让乡村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。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,还学会了用画笔、用手工表达自己的梦想。
教育是改变乡村的钥匙。秦东镇的这次支教活动,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,也让大家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。村里的老人们说,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笑得那么开心,感觉村子的未来更有盼头了。你觉得,这样的支教活动,能给乡村带来哪些改变?孩子们的小梦想,会不会成为大未来呢?
倍悦网-倍悦网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